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推动能源绿色转型,2025年7月4日至5日,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青’尽全力,碳本溯‘源’”实践团一行赴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开展专题调研与座谈交流。
本次活动以“数字化驱动下的清洁能源转型与多能融合探索”为主题,旨在通过现场观摩、案例学习和座谈讨论,全面了解企业在能源数智化、虚拟电厂和碳资产管理等领域的先进实践。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运维部主任张宇、综合部主任雷茂云全程陪同讲解并参加座谈,为团队学生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业务创新经验。
首日,在技术人员引导下,实践团首先参观了公司数字化集控中心。走进宽敞明亮的监控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正实时滚动显示着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的运行状态及碳排放数据。讲解员介绍,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集控中心能够全天候对全省范围内上百个电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分析。
对比传统人工巡检和被动式运维模式,这一平台通过智能告警、远程诊断和负荷预测功能,将运维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并显著提升了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实践团成员在演示区认真观看系统的操作演示,并不时就监控调度流程、能源数据采集和平台安全性提出问题。技术人员一一耐心解答,让同学们对数字能源管理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
技术人员介绍,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扩大,电网的调峰和消纳压力不断上升。通过集控中心灵活调度和多能互补,公司不仅提高了新能源利用率,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售电+绿电+碳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
参观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重点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的虚拟电厂平台。该平台目前已接入全省1498.5兆瓦的分布式资源,涵盖光伏发电、储能装置、可中断负荷等多元要素。过去,分布式新能源项目普遍存在接入难、调度难、交易难等问题,而虚拟电厂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些困境。
“虚拟电厂就像一个隐形的大型电厂,能够把分布在各地的小型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进行优化调度和市场交易。”技术人员介绍道。通过自主研发的算法模型,平台可以根据负荷需求精准调整各个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实现柔性调节和高效交易。
实践团成员围绕虚拟电厂的运作模式、经济效益、对碳市场的影响等问题踊跃提问,技术人员结合企业案例详细阐释了这一新型业态的优势与挑战。大家对虚拟电厂作为未来电力系统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次日,实践团与公司代表在会议室进行了专题座谈。张宇主任介绍了公司近年来在数字化运维、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他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能源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既面临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也承受着转型压力与风险。
座谈中,雷茂云主任谈到,当前新能源产业存在一些共性难题:一是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灵活的价格和容量补偿机制;二是新型储能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三是分布式能源接入的标准体系和安全管控能力仍需加强。他指出:“只有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才能破解这些发展瓶颈。”
针对这些挑战,公司提出了多维度应对策略:一方面依托“一个平台”整合全域数据资源,提升智能调度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积极拓展碳交易、绿证交易等新兴业务领域,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在座谈互动环节,实践团成员就电网安全保障、虚拟电厂算法原理、储能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通过为期两天的调研实践,团队成员不仅近距离观摩了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数智化转型的生动案例,还深刻感受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过去对清洁能源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发电设备和简单交易,现在看到了从数字运维到碳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创新。”团队刘同学在交流中说道。
大家一致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靠技术设备升级,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制度保障,同时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转化应用。数字能源管理、虚拟电厂调度和多能融合应用,正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
此次调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把本次所学所感融入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到我国能源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建设中去。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青’尽全力,碳本溯‘源’”实践团也将持续关注行业最新发展,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深度结合,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